李一冰?李一冰的苏东坡传怎么样?

雄昆 13 0

可否比较一下林语堂《苏东坡传》与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作为一个崇拜者来描写。李一冰《苏东坡新传》则比较客观。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还有很多史料不全,无独有偶发现了这套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打开书,看到那些详尽的史料,和让我肃然起敬地研学态度,想起李一冰说的,不能带入个人主观情感,又要准确地讲述这个中国人熟知的东坡,不觉地就会内心不安。

于是,从开篇的《寻找李一冰》开始了解这个作者。这个为诸多名家提供史料校对的人,这个熟记东坡上千首诗词的人,这个也曾走进过黑暗深渊的人,第一次让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了两个主角。他视东坡为知己,倾尽心力为他立传。

相关内容:

这套书很厚重,几乎每篇文字,都会引用到部分东坡的史料或诗词。我每篇都读得很慢,因为我不想错过关于东坡的任何故事。这个一直活在诗词里的人,在那些或熟悉或艰涩的文字里,慢慢地转身向我走来。

上册从东坡的蜀地讲起,历经乌台诗狱到重回京华。一般自传都会介绍他的儿时时光,可李一冰却从蜀道难讲起,后来我才明白,难的不止是进蜀关道,还有再难回归的家园。

自太祖开国起,平乱就始终围绕着藩镇。从战国开始就一直是官家必争之地的蜀,在五代十国中依旧自保自立,它有着丰沃的资源,还有从中原传输进去的文化及大量文物。

这样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孕育出了大量的人才。也因为蜀地特有的个性,让这些从蜀地走出来的人,都有着淳朴又执着的脾性。

读书|生活的一地鸡毛何以算得上苦难

23:10分,终于有空,来到书房,打开电脑,写点文字。

偶尔也看看首页的文章,发现写生活的挺多,有家庭矛盾,有情感不顺,有受经济影响,有人生迷茫……

人生总有很多无奈,现实中没人倾诉,成了最好的树洞。

生活的一地鸡毛何以算得上苦难呢,无非是我们人生中必需经历的过程,如果这都处理不好,还淡什么成就!

《苏东坡新传》昨日下午到手,直到半夜写完日更 给自己的新年礼物——《苏东坡新传》 ,才开始阅读。

之前在微信读书上已经看了一部分,这次打开厚重的书本,忍不住把正文之前张辉诚先生写的《寻找李一冰》,重新认真读了一遍,相比于手机屏幕的冰冷,实体书处处传递着温暖,这篇文章再次打动我心扉。

本书最早出版于1983年的书,到现在已经37个年头,多年来却无人了解其作者李一冰为何许人。中学教师张辉诚先生对于该著作推崇至极,于是他深入探寻李一冰,几经波折,才发现作者已经于1991年过世。经过与李先生后人的交流访谈,终于整理出李先生的身世。

作者李一冰的身世

李一冰原名李振华,出生于杭州,七岁丧父,后留学日本时因抗日战争辍学回国。抗战胜利后随叔叔前往台湾,在经济部担任科员。后因一经济案件成为上级官员的替罪羊,判刑八年,最后服刑四年,如此一桩冤狱,让家世清白的李一冰断送了前程。服刑期间,他在狱中将苏轼两千多首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他日后写作《苏传》打下了基础。

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只能继续卖文章维生,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撰写《苏东坡新传》。李先生的《苏传》,从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开始写起,同样是遭人陷害入狱,最后雨过天晴,与李一冰先生的遭遇何其相似。

换言之,李先生写苏轼,实际是在写自己,自己也曾遭遇苏轼般的不幸,但他从苏轼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的性情,通过写作把苏轼与他自己的生命交融在一起,让自己的苦难得以解脱。

写完本书,李先生却不想出版,就像苏轼那样“自喜渐不为人识”,后来因为朋友的建议才正式出版,若不然,我们也没机会看到这样不朽的作品。

看完这篇《寻找李一冰》,我对李先生和他的这部作品更加敬佩,我相信有这样遭遇的人,写出的苏东坡,肯定与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大不相同,就像司马迁之《史记》。对于苦难的认识,势必更加深刻,那我们生活中这点小事,还能放在心上么?

但凡生活中遇到问题而感到焦虑和迷茫,我都会从书中寻找方向,我相信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所以我也能像苏轼那样,豁达开朗,乐观豪放。

安静地读书,认真地思考,孤独地写作,我不需要迎合他人,我也想如东坡先生和李先生般,自喜渐不为人识!

晚安!

“异代司马迁”:李一冰写苏传

最近读到了一本十足的好书,《苏东坡新传》,全书七十余万字,文字典雅,材料充分,我每天晚上读一点,仿佛随着苏东坡走过了杭州、黄州、惠州、海外,经历了登第、党争、入狱、流放等大起大落,更加深入其内心世界。

比起书的内容,我更感到震撼的是此书作者的生平。他的名字是李一冰,于191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历代经商,毕业于浙江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他于1947年来到台湾,在隶属经济部担任科员。后来他受人迫害,在1967年五十六岁的时候含冤入狱,在狱中四年,将苏轼的两千多首诗反复阅读,出狱后到图书馆抄写各种原始材料,终于在1979年将《苏东坡新传》全书写成。

由于有类似的人生经历,所以李一冰更加理解苏东坡,借着写苏东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在全书中随处可见李一冰对于苏轼的精彩评论,通常是在苏轼的一段经历过后,就如同太史公写《史记》时抒发的感想一样。比如写到苏轼流放惠州前时说到“死生祸福,非人所为,人亦执着不得。苏轼今日行于大庾岭上,孑然一身,宠辱两忘,决心要把自己过去的身世,一齐抛弃在岭北,要把五十九年身心所受的污染,于此一年之间,洗濯清净,然后以此清净之身,投到那个叫作惠州的陌生地方,去安身立命。”从这些段落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与东坡的精神世界达到了交融。

除了在情感上的饱满,李一冰更让我佩服的是在考证上的严谨。我读苏东坡的传记,不想看文学家想象出来的东坡,更想看到的是历史上真实的东坡,想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真实事件。李一冰在写这本传记中引用的材料包括苏轼自己的诗文、后人对其诗文的注解、苏轼弟子及朋友的著作等等。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后人都津津乐道他的事迹,所以编造出来的也很多。李一冰花了很大功夫去伪存真,尽力还原东坡的本来面目。他自己曾说:“不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相比之下,文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趣味有余,深度和严谨程度却不如《苏东坡新传》。

如此一本集情感表现和考证坚实的佳作,让人很难相信其作者李一冰竟然不是文史科班出身。他的专业是经济系,只是在年少的时候在私塾打下了古文基础。而且据李一冰之子所述,他写苏传时没有师友,没有同事,没有学生,没有助手,甚至没有收入,在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凭一己之力写成了这样一本巨著。这样的毅力与坚持让人钦佩。

钦佩之余,我对李一冰先生更多的是感激。这本书让我对苏轼的生平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前我也喜欢读苏轼诗文,但理解得不够透彻,不知道他写每一首诗的时候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事。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苏轼受到谤毁和迫害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在被侮辱与被压迫的苦难中寻求种种纾解的办法,从超越凡俗的旷观中获得解脱。与此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浩荡胸襟和正气凛然的人格特立独行,不与现实妥协,勇于向权威挑战。

写苏传本身也给李一冰带来很大的快乐。他说有一时节正值台北盛夏,挥汗如雨,而作者正写到苏轼在常润道中初赏江南春光时的场景,仿佛自己也在与东坡同游,乐在其中,而忘却了眼前的烦恼。这也许就是写作的魅力吧,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沉浸在另一个世界当中,与古人对话,从贤者游。

这本传记对读者和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作者的生平经历却让人不胜唏嘘。我写此文的目的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并阅读这本书,去感受李一冰笔下的苏东坡。

苏东坡新传-李一冰

这是一部史诗般传记巨作,它不是单纯的堆叠和神话苏轼的生平,更是建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通过浓墨重彩的描绘,来窥探苏轼的精神世界的成因。开篇第一章蜀道难,三言两语便道破川的称谓由来,又通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引述,配以历史事件补充,蜀的历史全貌便遍跃然纸上,隐隐加深着我对蜀的好感和认同,并迫不及待的去猜想这样的环境怎么孕育出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我被历史吸引,更被作者这种坚实的历史考证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所震撼。

再往下读,我明白了西蜀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蜀人具有独立天地的思想,及热烈的乡土之恋。也就理解了苏轼笔下,为何时常流露出浓厚的乡愁。

蜀人还善词辩而好论理,坚强独立,不认为世上有所谓权威存在。所以苏轼能不顾一切,发激烈的言论而贻患自己。

苏轼之父苏洵,是大器晚成,自二十七岁起闭户苦读六年,至三十二三岁终于自学成功,曾巩论其文章说: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

欧阳修称其为学,则曰: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至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萃精,含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知精。

从对苏洵的介绍中,我深有触动,“闭户苦读六年,得其萃精”,一来,自己对于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远远不及,如果放弃工作坚持在家心无旁骛学习3个月,恐怕很难做到;另外每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真正有效的成长甚微,要真正提高还要自己真正去规划;其次,学东西一定要在精不在多,多读经典传世之作,必有好处;最后,“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好表达的标准,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本能使我精神充盈的书,是一种真正的享受。除了工具书,历史和文学方面的书也不可或缺。在此发愿,每读一章,写一篇笔记。

李一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一冰的苏东坡传怎么样、李一冰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