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被令道歉?闾丘露薇的微博?

道崇 13 0

闾丘露薇的人物争议

2013年1月20日晚,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暗讽和批评柴静。闾丘露薇21日下午再次在微博发声。同时,闾丘露薇也反复澄清自己并无兴趣评论同行。

2013年6月6日,闾丘露薇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纽约式过马路》。 闾丘露薇对“中国式过马路”和“纽约式过马路”的对比引起了网民几乎一面倒的质疑和吐槽。《纽约式过马路》引发网友“闾丘露薇体”群嘲。

2014年4月21日,闾丘露薇的微博转载一条新闻《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 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并配发评论。随即,闾丘露薇的微博招致一片谩骂声。

被传逃离战场、抛弃发妻,水均益背负骂名13年,白岩松为什么为他喊冤?

01、一个承诺

1963年,水均益在甘肃兰州一个书香世家出生,家人都是学霸。

父亲水天明是大学教授,爷爷水梓是著名教育家,二哥在武汉当教授。

几乎可以说,每个甘肃人谈起教育,都绕不开这个名声显赫的家族。

不过,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一家人当年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但母亲十分疼爱老幺水均益,每个月都会偷偷给他买白糖吃。

只不过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大哥水恒,日子过得并没有那么滋润。

1957年,父亲水天明因出身问题受到冲击,家里被轮番砸了个遍。

彼时9岁的大哥水恒经常被人无端殴打,有一次还打到头部昏迷了三天。

时间一长,水恒便因为过度惊吓加之脑部损伤,智力受损严重。

水均益刚出生一年,水恒便去农村插队,为的是不给家庭添负担。

后来被分配到街道企业上班,“傻大个”水恒还经常被克扣工资。

水均益却截然不同,他天资聪颖,高二时就已经被兰州大学内定录取。

实际上,水家有条不成文的祖训——知识改变命运。

爷爷对家里人常说:“水家的孩子,不读书你要干什么?”

水均益从小在这种氛围里长大,也因此,17岁便进入了兰州大学。

不过,他一直在内心觉得大哥水恒为自己和家庭付出太多了。

本来大哥也能读大学,娶个好姑娘,但如今却只能在工厂打工,遭人嘲笑。

在上学前夕,父亲水天明找来了水均益,问了他一个严肃的问题:

“孩子,要是你将来有能力,爸爸想让你照顾大哥,你能答应我这个要求吗?”

水均益是个重感情的人,话说到这,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他向父亲许诺,等将来有钱了,一定会赡养父母和大哥。

1980年父子俩在一个午后的谈话,成了水均益一辈子的责任。

水均益始终将家庭放在第一位,不过后来一个谣言却打破了这一切。

02、“逃离”战场

1984年,水均益从兰州大学毕业,彼时的他精通三门外语,意气风发。

由于能力突出,毕业后很快入职新华通讯社,担任国际新闻记者。

在职8年间,他练就了一身播音主持的功底,文笔采访自然不在话下。

1993年,水均益已经辗转国际各地,对世界局势有一定了解。

那一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水均益骨子里的文人豪迈立马占据了内心。

他跑去办公室向领导自荐,还说自己“死在战场上也无所谓”。

新闻编辑部主任也颇为头疼,只得在满员的名单上写下水均益的名字。

2003年,水均益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战火连天的伊拉克。

没想到仅过了两三天,出于安全考虑,上级要求他必须撤离。

身在巴格达的水均益根本无法接受,气得连声骂娘。

他在伊拉克首都还曾和白岩松通话,两人想了各种各样的招:

“当时想过把护照丢了,还打算说自己被绑架,总之不能回去。”

当时水均益之所以那么坚决,是因为同行凤凰卫视仍在战地采访。

“回国是安全了,但是在同行和老百姓面前,我丢不起这人。”

虽然有外交部和央视的撤离要求,但水均益仍通过私人渠道溜回了战地。

白岩松在这期间也积极为他争取,换来了水均益在巴格达做报道的机会。

但十多天后战事一度激化,水均益方才被人强行“押”回了中国。

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压根都不知道水均益为何突然回国。

彼时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还留在战地,于是,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斥责水均益。

“逃兵”、“废物”、“连闾丘露薇一个女人都比不上,算什么男人?!”

水均益对此十分委屈,但也只能默默将话藏在心底。

直到2010年,白岩松在《幸福了吗》才首次将这一实情披露。

后来谈及这件事,水均益只是说事情都过去了,没什么谈的必要。

水均益就这样独自背负了十三年的骂名。

直到现在,一些不明真相的老一辈提起水均益,还骂他是“逃兵”。

03、“抛弃”发妻

1991年,水均益正在伊拉克首都前线做海湾战争的报道。

彼时他结识了同在一线参与报道的记者王君。

两人惺惺相惜,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萌生了爱情的种子。

当年冬天,两人在北京领证,两年后,大女儿水亦诗出生。

原本,一家三口应该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

但水均益在读大学之前许下的承诺却又回到他的面前。

赡养家庭和大哥,这是水均益答应父亲的承诺。

2004年7月,父亲突发心梗,在兰州总医院用呼吸机维持着生命。

待到儿子赶回医院时,父亲水天明又说起多年前的那个承诺。

水均益流着眼泪,说道:“只要有我吃的,不会饿着大哥。”

说完,水天明带着微笑与世长辞,老母亲和大哥后来被接回了北京。

尽孝道是为人子弟应该做的,但水均益也得面对现实问题——钱不够。

他在北京租了一套两居室,让大哥和母亲单独居住。

母亲年迈,大哥水恒又有智力障碍,水均益还得请人去照顾家人。

这样一来,每月开销翻了一倍,自己的家庭也难以顾及。

水均益的妻子王君也为“多出来”的两口人东奔西跑,心态几乎奔溃。

王君忍了三年,最终还是撑不住,和水均益和平分手。

大哥水恒也十分愧疚,每天都在自责,是自己害了弟弟这段婚姻。

水均益没有责备大哥,反倒时常安慰他,兄弟俩的心结也慢慢打开。

2007年,水均益认识小他13岁的记者杨迪,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在这期间,杨迪主动为患有癫痫的大哥喂药,擦掉吐出来的白沫。

水均益没有说话,但在心底已经定下了要娶杨迪的心。

2010年,水均益和杨迪结婚,两人经常手牵手步行去央视上班。

只不过在外人看来,水均益却成了抛弃发妻的“渣男”。

有人质疑水均益,说他之所以离婚,是金屋藏娇,人品低劣。

但其实真相如何,从水亦诗接受采访所说的一段话便可以看得出。

她说道:“爸妈离婚其实另有隐情,我也尊重他们的选择。”

只不过水均益从未提过这些事,他更喜欢把往事藏在风中。

04、老当益壮

后来,水均益终于熬出了头,家庭幸福安稳。

女儿水亦诗不辱家风,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还精通多国语言。

妻子杨迪诞下龙凤胎,取名为水亦佐和水亦佑。

前两年孩子过生日,水均益还特地发微博感慨:“夫复何求”。

母亲安度晚年,最后几年的日子也过得极为安稳。

而大哥虽然一辈子单身,但也衣食无忧。

如今57岁的水均益,已经退居二线,不过仍会参加一些重要采访。

虽然当年那个大帅哥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依旧活力十足。

在日本采访期间,他还发微博称:“自己还能再干个十年。”

希望水均益,能够一直这么充满干劲地活下去。

药师妹的事件回放

这究竟是一个人的伦理悲剧,还是一个群体的价值观沦陷?抑或如专家所称,“是中国教育最危险的信号。”李颖的极端言论只是个案,但个案背后,却有其生存的现实土壤。

适当功利并无大碍,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如不追求点功和利,未必是好事。但不能走极端,不能到不问是非的地步。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已泯灭基本的是非观,他们惟名利是瞻,惟个人利益是瞻,比如我撞了你你要记我的车牌,我就要捅你,并且捅死,这,就很可怕了。

最该追问的是,是谁让大学生变得功利而置是非于不顾?闾丘露薇说,如果某一种所谓的成功途径才有在社会上上升的空间,那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自然会打磨掉年轻人的棱角。更可怕的是,会促使年轻人疯狂地攫取利益,为了利益不讲是非。90多年前,鲁迅呼吁“救救孩子!”今天,我们要呼吁的是,应该先救救令人担忧的社会风气。

如今李颖已经道歉,但愿是真心道歉。但面对这起风波,不该只有李颖一人道歉,因为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李颖。

教育学专家王建军认为,现在许多大学都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学专家张敏强感叹“太糟糕了,太可怕了”。确实,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会说出明显是反生命、反人性、反道德的话语来,教育的失败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李颖为什么会说出她自己也承认“确实过分”的话来?——李颖应该不会故意挑战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很可能是在为自己的同学药家鑫打抱不平。即使是极端的、反道德的言论,从一个人嘴里说出来时,总是有特定的语境的,总是跟个人身份、与当事人的关系、具体的环境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反思这类事件中教育的失败,如果仅仅是局限于抽象的理念,而不去寻找某种理念的孕育、成形直至表达的机制与路径,对教育的改革、改变,很可能无从着手。

在受害者和公众眼里,药家鑫是“凶手”,但是,对李颖(或许还有李颖的一些同学)来说,药家鑫是“同学”;其“凶手”身份,对李颖们来说比较淡漠和遥远;与之类似,被害者张妙,对李颖们来说,是比“同学关系”距离更远的一个“他者”。身份的异同,感情的亲疏,是不是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之一?

3月23日,药家鑫案在西安中院开庭审理,现场有500名旁听人,其中400人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同学。据报道,在庭审现场,旁听人都收到了一份“旁听人员旁听案件反馈意见表”,就两个问题征求旁听人意见:您认为对药家鑫应处以何种刑罚?您对旁听案件庭审情况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据称,“西安中院通过听取旁听公民对案件审理程序、量刑的意见,可以使合议庭在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参考调查问卷结果,确保最终的判决更加公平公正。”但是,药家鑫的同学有近400人参加旁听,剩下的旁听名额,全部给了受害人张妙的亲友,也只有100人左右。如果要讲公平,双方旁听人数的基本相当,是最基本的前提。当然,不是说西安音乐学院的近400名同学会无一例外地支持药家鑫,但法庭应该预防这种结果。

在庭审中,为药家鑫行凶致死开脱的呼声很高。撞了人后怕“农村人很难缠”——理智地、目的明确的行凶,被说成是“激情杀人”,这些因素,很难不影响旁听者的立场。我们无从知道李颖是否参加了旁听,但是,哪怕没有参加旁听,以特殊时机校园里的特殊气氛,并不影响她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庭审现场的信息,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表达。

好在,对药家鑫一案以及相关道德、法律问题,各种不同的观点、立场,都有表达的机会,有讨论的空间。真实与公开,是最好的解毒剂。道德观念的差异、立场的不同并不可怕,只要确保表达的真实,确保表达机会的公平,公众就能在讨论、争议中廓清认识。我们不赞同李颖的观点,但李颖和我们一样有表达权;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对立者给了我们表达的机会。

李颖错了,因为她用自己特殊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事件,听到了错的观点后,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错误和正确,只有充分得到了表达,公平公正地得到了听取,才能得出真理。李颖可以错,法律错不得。

药家鑫案将全民变成了法官。

目前喊杀声阵阵,背后民意洪流汹涌澎湃。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退出江湖许久后再度强势归来,随之而来的是千刀万剐等满清十大酷刑被热烈召唤。

还有人拼了命将药家鑫的家人等同李刚。

背后只是公众对当前社会不公无比焦虑的又一次彩排。

其结果是:在一个强调依法治国的国度,情绪又一次将理性打得满地找牙。

按照公开披露的信息,整个案情并不复杂。

一个钢琴十级的大三学生出了车祸后,证明了自己的手不仅能够熟练地弹琴竟也能熟练地杀人。杀人动机骇人听闻——本来准备驾车逃逸,后发现受害人疑似来自农村,甚至要记车牌,为了逃避肇事责任,动了杀机。

能够让其逃脱极刑的理由是自首——但已被公诉方否定。请注意:即使在封建王法统治的时代,武松和鲁智深免死的理由都是由于某种程度匡扶了当时的正义——也就是被杀者过错在先,而药家鑫的激情却纯属自私、残忍和冷漠。

于是,留下药家鑫的唯一理由类似很多贪官免死——警示后人。尽管这样做往往助纣为虐。

遗憾的是,药家鑫同门师妹李颖的出现,将药的最后一线生机彻底抹去。

媒体披露,这个发展下去极可能成长为灭绝师太的女孩,用来自地狱的声音为师兄辩护:“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

尽管她事后作出了道歉,但疑似迫于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更多人相信她最初的陈述才是发自内心的。

或许她真的是想帮处在阴阳边界的药家鑫挽回性命,但遗憾的是:她只是证明了处决药家鑫的必要性——道德、良知彻底沦陷的时候,似乎只有严峻的刑罚能守住社会正义最后的底线,进而唤醒人性。

用敬畏维持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是不美好的。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很多人将杯具(悲剧)的成因归咎于教育。在畸形教育体制主导下,祖国有着全世界数量增长最快的大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理念、方式的严重缺陷,重文凭、轻能力,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化、轻人格塑造了太多扭曲的精英后备军,他们聪明、勤勉又功利、狭隘,健全的体魄下隐藏着一颗冷酷的心。虽说药家鑫只是其中一个极端的个案,但足以让我们认真审视背后的这个整体,并需要有人出来担责。

不过,仅仅痛斥教育是有失公允的。药家鑫同门师妹的语境显然不可能来自她的老师和同学,而是当前整个社会信任缺失、价值混乱、道德沦丧的集中折射。在谩骂指责李颖之余,似乎更多的人需要自觉的反省和担当。而商业文化精英的整体堕落又使这样的自省缺乏现实的基石。

闾丘露薇被令道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闾丘露薇的微博、闾丘露薇被令道歉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