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林?董占林丁盛?

荣卡 17 0

董占林的生平简历

1938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至1948年,任晋察热辽军区第22旅65团副团长,第16旅48团副团长。

1948年至1949年,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团长。参加了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和辽沈战役、平 津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击溃印军。

1949年至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4师402团团长、400团团长。

1951年至1952年,任陆军第54军教导大队大队长。

1952年至1955,在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1955年至1957年,任陆军第54军第130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至1966年,任陆军第130师师长,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1966年至1970年,任陆军第54军副军长。

1970年至1975年,任陆军第11军军长。

1975年至1978年,待分配工作。

1979年至1980年,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陆军第47军军长。

1980年12月至1990年4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兰州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2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 董占林,1923年11月出生在河北省房山县张坊镇一个贫苦之家,当过小长工。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建国后参加广西剿匪,参加过抗美援朝,参加过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界反击战。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和副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简述他建国初期参加指挥的几个战斗片断,以飨读者。

1962年,丁盛将军率军在瓦弄大败印军,让印军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丁盛一生战功赫赫,作为开国少将的他有着数不清的荣誉和勋章。但让他真正一战成名,让敌军永远记住丁盛这个名字的,还是在1962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生中印反击保卫战。 那一战他击溃了印军的主力,让印军永远记住了丁盛这个名字。

丁盛出生于1913年,他的家乡是江西于都,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培养了他这样的人才。丁盛在1930年6月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我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他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拥有少将的军衔,但这些都不是让丁盛成名的原因, 真正让他出名的,是在1962年那一场中印战争里。

丁盛能够指导这一次的中印反击保卫战的主攻部队其实是有他的 历史 根源的。就在中印反击保卫战前不久,1959年丁盛刚刚参与了西藏平叛的任务工作。 丁盛对西藏这种高原地形了如指掌,而且也能适应高原环境气候的剧烈变化,具有很殷实的高原作战知识和技能, 所以这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反击战指导非他不可。

1962年十月,丁盛收到了上级领导对他的指示,要求他马上前往中印边界参加反击战。战事的主战场靠近喜马拉雅山南麓,在那里丁盛曾经参加过平叛西藏的任务,所以颇为熟悉。

那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也早已进入了深秋, 在这时候作战气候环境的严峻考验丝毫不输给冬天里的冰天雪地,而且高原反应会让这次作战难上加难。 丁盛是不怕的,可缺少高原作战的军队战士们可以抗住这个考验吗,丁盛自己也无法给出十足的把握。

战争就这样打响了,丁盛一开始接到的任务是协助团队歼灭印军在瓦弄地区的主力部队。

丁盛领导的部队是骁勇善战的一三〇师部队,而其中又以五十四军为主力部队,作为前线的指挥部,而丁盛就担任五十四军的总指挥。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印军在瓦弄地区留下的军队人数多达两千多人,面对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 想要一举歼灭印军在瓦弄的势力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但是丁盛并没有退缩,11月6号,丁盛先行到达西藏,一三〇师在在师长董占林的带领下进行对战前敌军的勘察以及对地形地势的勘测准备。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一年的11月16号,战争终于打响了。

当时丁盛率领的第三九〇团中的三营向"〇七"高地发起进攻,而其他兵团则分别从其他高地向瓦弄地区穿插进攻。

"〇七"高地是印军防控的制高点,大概有三百多人守在那里,印军在制高点上对下面的情况了如指掌,看见丁盛的部队攻了上来就疯狂地对下面进行扫射,但丁盛率领的攻击分队也不甘示弱, 他们很快就占领了这个制高点, 但由于地方实在太狭窄,我方的兵力根本无法施展,再加上印军人多势众,在这个制高点的争夺中我军还是牺牲了不少战士。

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在丁盛的指挥下,二排的班长谭政贵带着三个人成立机枪组拼命夺回了一个对我军有利的地形,在不断射击中击退了印军迎面而上的反扑,然后就开始了一场硬战。双方都是短兵相接,直接实打实地肉搏硬拼,丁盛他们用手榴弹敌军也用手榴弹,丁盛他们用机关枪扫射敌军他们也用机关枪扫射,这样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正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

其中五班面对着浓密的灌木林没有办法架炮对敌军进行疯狂的轰炸,迫不得已他们只能用身上背的背包带把炮绑在树干上,借用树干的力量作为大炮的着力点,然后连续发了数枚大炮,捣毁了印军的一个火力点, 成功地阻止了印军的反扑速度,为后面丁盛部队的作战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条件。

而当时在高地侧方进行反击的部队在高地的东南方向发现了印军,他们火速向敌军开火,以雷霆之势歼灭了敌军的中校营长等主要作战人员一共六十二人,这样的一次战斗可以说一举歼灭了敌军的主要势力,打退了印军的数次反击,丁盛领导的这支部队终于巩固了属于自己的阵地,接下来就是与敌军实打实面对面的作战了。

在高地战争打响之后,丁盛领导的第三八九团主力向着前方的高地发起进攻,但这次的进攻并没有很顺利,他们受到了来自侧方印军的攻击,于是整个部队就这样被围住在半山腰上,实在是没有任何退路了,丁盛立即决定,马上占领高地,只能向前冲了, 他们已经把生死置之身外,唯一的信念就是占下高地,实现反击。

在丁盛的领导下七连向着前方的"〇八"高地发起冲击,在这个高地上防守的是印军的四营四连,他们为了保证高地不被占领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严密的防火线网交叉在一起密密麻麻,丁盛他们如果想要攻下这块高地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现在场面的局势对他们不算有利, 敌军还有厚厚的地堡,阵地中央还有一个极好的隐秘阵地,各个战壕和地堡相互交联形成密密麻麻的防御体系。

这时接收到丁盛命令的七连三排排长带领分队向山脚进行反击,但不幸的是他在进攻时不小心身负重伤,但当时的情况实在紧急,他身上还有丁盛交给他的任务,根本来不及包扎,只能忍着伤痛不断向前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样的还有九班班长陈世荣,他在英勇杀敌时被炸弹炸到,断了三根肋骨,身体被伤的体无完肤,但他也依然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 正是有他们这些骁勇善战的人,这场战争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终于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疲劳战斗,这场战争的尾声终于到来了。印军的许多高地已经基本被丁盛率领的部队攻占,距离攻占瓦弄地区实现反扑只剩一步之遥。丁盛一声令下,带领着部队继续向敌军腹部地区进攻,直捣瓦弄。

在丁盛的指挥下作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连续占领了多个高地,这一战一直打到了天黑,终于他们攻占了最艰险的"〇七"高地,收复了瓦弄的绝大部分地区,歼灭了印军的主要势力,其他残余势力也折腾不出什么风浪了, 丁盛在中印的这一场战争中名声大赫,这一战终于是以丁盛率领的军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丁盛能取得这一战的胜利,靠的不仅是他智慧的指挥,在这次战争中,那些与他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同样也应该被铭记。

罗援少将:何其宗中将的亲密战友,早年曾参加过援老抗美

提起军事专家,你会想起哪一个?张召忠、李莉、杜文龙、房兵……每一个都是很有个人特色的军事专家。其实,笔者更推崇温文尔雅而又不失阳刚之气的军事专家——罗援少将。

罗援被誉为“鹰派学者”,曾与何其宗中将一起在原第11军战斗生活,为其亲密战友。鲜为人知的是,罗援也是一位上过战场的军事专家,参加过援老抗美。

罗援是如何与何其宗中将相识相知,成为亲密战友的?援老抗美期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戎马传奇?从实战派军人到军事理论学者,罗援又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

“鹰派学者”罗援

罗援生于1950年,祖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罗援的父亲罗青长是老红军,革命战争时期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也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元老级人物,为“特工之王”李克农手下的得力干将之一。

建国后,罗青长虽身居高位,可是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罗青长经常教育罗援兄弟几个,一定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能有“自来红”思想。因而,罗援身边的朋友都是普通家庭子弟,且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罗援(后排居中)全家福

1968年,罗援参军入伍,被分配至云南省军区警卫团。1969年11月,中央军委重建第11军( 董占林、王玉琨分任军政主官 )。在此背景下,罗援随警卫团整建制转隶第11军32师。

罗援在基层吃了不少苦,曾当选为连队的训练标兵、团机关的优秀参谋。罗援因军政素质过硬,得到了董占林的认可,被调到了军作训处任作训参谋。在这里,罗援遇到了当时同为参谋的何其宗中将。

何其宗(右)与罗援的早年留影照

何其宗可不简单,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战将。何其宗生于1943年3月,四川营山人。1961年8月,何其宗参军入伍,后来当了董占林的警卫员。董占林非常器重何其宗,一路提携有意培养。

事实证明,董占林眼光很毒,何其宗后来在对越反击战中表现不俗,打出了国威军威。罗援在作训处期间,与何其宗各方面都比较对胃口,久而久之二人成为了彼此的亲密战友。

虽说二人关系不错,可一旦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必然是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谁也不肯让谁,颇有剑客风骨。笔者多说一点,罗援、何其宗以及作训处另外一位参谋刘学斌,时人称之为“三剑客”。

罗援(中)训练照

1972年年底,军机关奉命筹建工作组参加抗美援老,组织协调第11军援老部队的作战行动。罗援闻战则喜,响应上级号召积极报名参战。罗援上战场之际,何其宗为亲密战友饯行。

进入边境之前,罗援随部驻防勐腊。期间,罗援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由于军事行动的高度保密性,罗援不能透露自己的行踪,更不能告诉家人自己在干什么。

罗援参加援老抗美

抑或是父子之间的特殊默契,罗援在信中写下了父亲经常吟诵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真正到了异国他乡,罗援第一次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

当时,罗援负责组织高炮部队的换防,该部高炮营刚刚打完一场仗,出现了一些伤亡,让罗援感受到了战场上的生离死别。尽管如此,罗援更加坚定了向战而生的信念。

罗援在老挝

罗援不仅能战而且善文,属于典型的军政兼修式职业军人。罗援戎马匆匆之余,不忘抱起书本汲取营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罗援的笔杆子功夫得到了提升。

一有空,罗援就向军事科学院主办的杂志《军事学术》投稿。久而久之,罗援的文章频频在《军事学术》上露脸,成为了学者气息浓厚的实战派军人。

1978年1月,罗援正式调往军事科学院,从事军事理论研究。此后多年,罗援先后进入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深造。

罗援旧照

罗援在军事科学院历任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国际军事分会会长等职务,为我军在培养了大量英才。

罗援真正让人们熟知,还是新时期初期常常出现在军事节目中。包括笔者这样的骨灰级军事发烧友,都是深受罗援的影响,接受了最初的国防教育启蒙。

罗援的观点旗帜鲜明,总是能够于无声处给人以启迪,字里行间很是硬气。是故,罗援被网友尊称为“鹰派学者”。

罗援活动照

大家可以看一下罗援的珠玉之言,就能感受到他不一样的铁血风格:

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罗援的声音总是让人心生敬意。经历过战争的军人,更懂得和平的真正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罗援是“鹰胆鸽魂”……

参考资料:

[1]《不避讳"红二代"背景罗援,强硬来自父亲遗传》(环球人物);

[2]《丛林之虎何其宗》(高利平·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4年授大校者?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64年授予大校军衔者(全部都是晋升,因核查过1964年没有直接被授予此军衔的,也不包括由于过失等原因被降级的),由于人数众多和时间有限,不及一一查找核对资料,不排除有错漏的可能,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名单经仔细整理如下(花了不少时间):

(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曹步墀 1964年晋升大校

曹青林 1964年晋升大校

曹荫槐 1964年晋升大校

柴川若1964年晋升大校

陈 坚 1964年晋升大校

陈 英 1964年晋升大校

陈昌奉 1964年晋升大校

陈海林 1964年晋升大校

陈新华 1964年晋升大校

成冲霄 1964年晋升大校

成学俞 1964年晋升大校

初 光 1964年晋升大校

丛德滋 1964年晋升大校

崔清福 1964年晋升大校

崔星权 1964年晋升大校

丁 毅 1964年晋升大校

董占林 1964年晋升大校

杜宏鉴 1964年晋升大校

段 铭 1964年晋升大校

段华夫 1964年晋升大校

范成舟 1964年晋升大校

凤玉奎 1964年晋升大校

傅 铎 1964年晋升大校

傅英豪 1964年晋升大校

高明顺 1964年晋升大校

高树志 1964年晋升大校

巩志伟 1964年晋升大校

郭安选 1964年晋升空军大校

郭福之 1964年晋升大校

郭瑞乐 1964年晋升大校

苟耀德 1964年晋升大校

韩 刚 1964年晋升大校

洪有道 1964年晋升大校

贺芳齐 1964年晋升大校

侯德宝 1964年晋升大校

胡雨村 1964年晋升大校

黄河清 1964年晋升大校

黄华龙 1964年晋升大校

黄礼斌 1964年晋升大校

黄振英 1964年晋升大校

季 鸿 1964年晋升大校

贾本维 1964年晋升大校

蒋永新1964年晋升大校

金 冶 1964年晋升大校

孔 诚 1964年晋升大校

寇吾先 1964年晋升大校

董占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董占林丁盛、董占林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