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鲁迅的文章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减吗?

菲鹏 11 0

为什么一些鲁迅的作品要移出课本呢?

大家应该对鲁迅不会太陌生,他的文章相对深刻,直击人性。但是近年来,也有将鲁迅的文章移出课本的声音。要说鲁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课本的原因,可能是鲁迅有些文章的“笔锋”还是太尖锐,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这些尖锐文字背后的“意味声长”;或许也因为鲁迅的部分文章确实太“直白”,写得口味有点“重”,不适合青少年品读。

1、我们需明白,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在议论为何鲁迅的有些文章会有人觉得应该移出课本钱,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观点:语文课本入选文章有变动是一件相对“正常”的事情。

其实,我们面对各种人和事,“灵活性”是比较重要的原则,在教育上也是一样。语文课本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对于曾经入选课本的文章不会一直无条件地“用下去”,这种“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时。

毕竟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有些文章可能在过去的“实践教学”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于是,课本总是随着学生反馈的情况和时代背景等等,有一定改动。

2、鲁迅的文章如此深刻,为何有些文章还会被移出课本呢?可能因为口味有点“重”

其实,不仅鲁迅的一些文章有移出课本,而且现在语文书里面存留的鲁迅文章,依旧有人认为应该移出课本。甚至连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外界都有过“移出课本”的声音。

这是一个开放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我们的看法,展现我们的忧虑,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对于语文课本收录哪些文章也是。其实,对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进行删减更换,不是近段时间的专利,早在2007年,北京市在语文教科书改革时,鲁迅的《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就被移出教材。

鲁迅确实深刻,但是这并不是说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留在课本里面。就说说《药》这篇文章吧。里面“人血馒头”其实个人认为不是很适合青少年去细致品味。

能够细致品出鲁迅《药》里“人血馒头”是在讽刺什么,对于青少年来说有点难,即便老师告诉他们这馒头是在讽刺旧社会的“愚昧”,但是设身处地去思考一下,对于生长环境相对单纯的孩子们来说,“人血馒头”这种触目惊心的残忍可能更加吸引青少年的“眼球”。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还是需要谨慎一些,鲁迅类似《药》这样的文章还是“口味重”了。

3、移出部分文章,不代表我们不需要鲁迅

鲁迅的文章虽然被陆陆续续移出了一些,但是时至今日,鲁迅依旧是语文教材里面的常客。《孔乙已》、《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等,依旧均匀分布在初中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各个学期。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依旧还在接受受鲁迅先生思想的熏陶,而鲁迅精神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将是我们国人的宝贵财富。

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对鲁迅的淡化,让一些人如丧考妣,让另一些人怒火中烧。这不仅因为,鲁迅已经锲入了我们的记忆,更是因为,在我们怀旧的眼中,鲁迅支撑了教科书的风骨,抽去了鲁迅,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也许还有一个隐晦的原由:我们对教科书的不满,对教育体制的不满,急需一个发泄口,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的退出,能像俨然批判精神的代言人的鲁迅这样,激起批判的雷鸣。

如此,鲁迅就被放大了,借用蔡朝阳的说法,“被过度诠释”,其实自鲁迅死后,自他的棺木之上覆盖了“民族魂”的红色旗帜之后,他便无力抗拒被劫持的命运。对此,他横站的灵魂只能冷笑。

我们不妨退一步思量,鲁迅淡出语文教材,究竟改变了什么?问了三五个在中小学教语文的朋友,答案几乎如出一辙:对比今昔的课文,除了少一些生僻的字词与拗口的语句,一切如故。

这才是问题所在:当语文教学陷入模式化,课堂就像一个模具,无论你投入的石头如何棱角分明,吐出的鸡蛋都是一样圆滑。所以,鲁迅的文章也好,金庸、史铁生的文章也罢,经过教科书、老师、学生三道关卡的过滤与凌迟,从千般面目,化作同一尊呆板的泥塑。

“去鲁迅化”已有10年,鲁迅作品被逐渐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么?

“去鲁迅化”是一个荒诞的误解。

2007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共有5篇鲁迅(之后“去鲁迅化”就开始连年炒作);2014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仍有5篇鲁迅,其中人教版3篇;2020年,所有版本的高中教材里有7篇鲁迅。

13年下来,教材里的鲁迅非但没“去”得更少,反而还“去”得更多了,这也能叫“去鲁迅化”吗?

当然不能了。

一、直戳“去鲁迅化”的偷换概念之处

人的记忆或许会淡忘或出错,但互联网的记忆,却总是惊人的准确。

2007年8月,国内开始出现了一股“应该将鲁迅的所有作品都撤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刺耳论调。

紧随其后,数篇类似《语文教材将鲁迅轰下神坛了吗》之类的博客文章,在那个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作为首批讨论者,将这个话题深深烙刻在了互联网的“记忆海洋”里。

此时还尚未以“去鲁迅化”相称,这样正式地进行称谓应该是从2009年《“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这篇文章开始的。

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里所秉承的“2008年高中语文教材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三篇文章”这一说法——

虽然字面上没有问题,但若是用来佐证“去鲁迅化”,那就完全是在偷换概念了。

因为“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2篇鲁迅文章”,是指在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一共移除了这2篇不同的鲁迅文章。

但“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3篇鲁迅文章”的说法,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因为虽然在2014年的所有版本教材中,《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确实被移除了,但却多添了两篇《呐喊》和《阿Q正传》。

显然,总篇数从来就没变过,可宣称“教材正在去鲁迅化”的人,却对此完全闭口不谈,只顾着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也就因此可以认为,“去鲁迅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造就而成的错误解读。

二、考题中的鲁迅占比之高令“去鲁迅化”不攻自破

如果教材组真的要“去鲁迅化”,那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试题考分中降低“鲁迅”的存在感。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2014年,我恰恰就在读高中,根据我的记忆,虽然2014年的人教版中,只有3篇鲁迅,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却考到过不止5篇鲁迅。

除了《祝福》,《拿来主义》以及《纪念刘和珍君》外,很多课外读本里的鲁迅文章,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过。

而在旧版中被删掉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在平时的月考中也屡有“出镜”。

另外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在高中时也考到过不止一次,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年龄再去读,整个人的感受也是前后迥异,令人唏嘘。

甚至2014年的语文高考,也有鲁迅相关的题目,不过只是个中低的选择题,我对此记得非常清楚。

也就是说,即便是仅从鲁迅文章在考试中超高的“出镜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得出来,所谓的“去鲁迅化”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三、“去鲁迅化”的思潮早已被事实压垮

尽管“去鲁迅化”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也不可否认,民间真的曾经存在过“教材应该去鲁迅化”的激进思潮。

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思潮早已被人民的声浪和事实所冲垮。

截至2020年,所有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篇目达到了7篇之多,较之13年前的5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更多了两篇——分别是《呐喊》自序和《灯下漫笔》。

此外,《示众》,《狂人日记》则作为高中课外读本,而罗列在了公示的文件中。

结语:

而之所以“去鲁迅化”会实质性地被不攻自破,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民众对鲁迅的喜爱和支持脱不了关系。

早在2007年“去鲁迅化”的声音刚一出现伊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批判性精神,对于学生的认知培养非常有帮助,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强大力量,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是值得被教材珍惜,也理应被学生们学习的。

鲁迅教材为什么退出语文教材!

在现代文学史里,作家是有座次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排名很严格,轻易不能随便搬动。

动辄给人排座次,估计是宋元时勾栏说书人那会儿兴起的,如《说唐》以力量值排隋末十条好汉。第一名好汉的李元霸个子虽小力气最大,他挥舞一双重达八百斤的大铜锤,在说书人嘴里打得十八路反王、几十万人马灰飞烟灭。这种江湖好汉的座次排名方式真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纯以蛮力取胜,跟作家财富榜有异曲同工之糟。

排在现代作家座次榜上者,在现代文学史里长期享着荣华富贵。过去的“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在编写教材时事先就要定好什么人可以占多少篇幅。如鲁迅可以占三章,老舍占一章,沈从文、萧红等可只占一节两节,张爱玲等根本就不能存在。文学史教材反映了现实,真个是等级森严,一点都乱不得。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把沈从文、张爱玲排在那么碍眼的位置,让国内某些读者看起来多少有些肉跳。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时,还请专家逐章逐节地加以删节,勉强“维护”了国内文学等级制度的森严。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者们一直很维护作家等级制度,鲁迅等“六大天王”的作品长期占据了教材的很大分量。现在老“天王”的位置被新“天王”占了——很多“天王”的名字连我这样的资深文学工作者都从未听说过,多是“心灵鸡汤”教材体写作之辈,谈不上有多少文学价值,孩子们却被迫一年年地学习这些在教材里的霸王。

鲁迅文章被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替换,这样的事情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说原来的教材比新修订的好,而是“排座次”的观念在作祟。教材编写环境如果正常,现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应该纳入平等的考量。

语文教材体现的是教育思想,文学性考量从来退居三线。因此,即便小说已经成了文学中的最大类,可选入教材的作品太多了,如法国儿童文学大师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这样不朽的杰作,如老舍的《猫城记》这样的本土名作,随便选入一二章,都是美妙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却是所谓“记叙文”“议论文”之类的东西占据着最大篇幅。鲁迅过去被选入教材里的作品大多不是他的杰出代表作,只是编写者用来体现某个单元的中心思想的道具而已。教材编写者把自己杜撰出来的标准理解用来压制学生的自由阅读个人感受,人为地把文章弄“深刻”了来吓唬学生。

鲁迅的作品是第一流的,语言也是第一流的。过去我支持减少他的作品数量,但全面退出则让人“惊诧”——那些“篡”了他的位子者,不仅不高明反而很糟糕。除读者熟知的《百草园》《故乡》《社戏》等散文外,鲁迅杰出的作品集《故事新编》里很多精彩篇目如《眉间尺》等,都可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教材编写者也不必弄块叫做“深刻”的石头来给学生使绊子,而显示自己的高级地位。中小学生完全可以兴致勃勃地读完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故事。教师也不必装出高深的面目来告诉学生们非要以某种标准理解鲁迅。

鲁迅的全面退出,是教材编写者的怯懦和无品,也寓示着当代社会的思想混乱仍需漫长的沉淀才能成新的价值。

对于鲁迅文章退出语文教材和鲁迅的文章应该从语文教材中删减吗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