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尼茨?邓尼茨回忆录?

施晋 13 0

关于卡尔·邓尼茨的生平是怎样的?

1891年9月16日,邓尼茨出生在柏林近郊的格林瑙镇,很小的时候就对军事产生了兴趣,1910年,他考入德国皇家海军培训学校,1913年在德国的海面战舰任职服役,1916年10月加入德国新成立的潜艇(U-boat)部队。邓尼茨在U-68号潜艇上担任驾驶员,直到升任为潜艇艇长。1918年10月4日,在一次夜间突袭英国护卫舰的战斗中,U-68号潜艇被击沉,邓尼茨及其大部分船员被俘。

1919年,邓尼茨被遣送回国。由于受凡尔赛条约中的限制,德国只保留了小规模的海军,邓尼茨就成为指挥这些海军的少数军官中的一位。因为停战协定中规定了禁止德国拥有潜艇部队,于是他在战后岁月里继续担任水面战舰的指挥官。希特勒上台后,立即推出了扩张德国海军力量的“Z计划”,其中还包括发展德国的潜水艇,邓尼茨因此返回了潜艇部队。1935年9月27日,德国海军总司令艾奇,雷德元帅命令邓尼茨重建并统领德国新潜艇部队,而此时的德国海军并没有潜艇和潜艇人员,也没有潜艇作战指导手册或是潜艇战战术理论。

邓尼茨凭着他个人的作战经验以及他在其他国家学到的有关刚刚兴起的潜水艇作战战术方面的知识,逐字“写”成了德国的潜艇战的教科书。他亲自对潜艇的设计进行监督指导,包括潜艇使用的作战武器以及能增加潜艇速度和扩大行动范围的推进系统等等。除此之外,他还亲自编写了潜艇海员的培训手册,并设计出了潜艇战最主要的两套作战体系。他确定并深信这个作战体系必定会胜人一筹:第一套就是潜水艇的作战目标不应该是敌人的战舰,而是运输商船,这样可以切断敌人的军需供给线;第二就是应该对潜水艇作战方式进行改革,要开发并进行以“组”和“队”为单位的潜水艇群体作战体系,这就是他称之为的“狼群战术”。

由于海军和陆军的军备竞争,使德国有限的钢铁资源降低了邓尼茨计划建成一支拥有三百艘潜水艇的潜水舰队的速度。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此时仅仅拥有五十六艘潜水艇,其中只有二十二艘具备在大西洋公海海区的作战能力,除了面对数量有限的战舰所带来的困难,邓尼茨还要受到在开火前必须向潜在目标发出警告,以便对方船员能逃生的规定的限制。然而尽管如此,他的潜水艇还是在1939年的后四个月里击沉了114艘敌方商船。

利用更多潜水艇作为作战资源对战争来说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邓尼茨将目标集中在了孤立英国的海上供给商船上,这样还有利于德国进行海陆两栖战争。1940年8月,希特勒优先满足了邓尼茨在战前提出的军备需要,为邓尼茨展开无限制潜水战提供了条件。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邓尼茨的潜水艇击沉了285艘敌军战舰,总重量超过了一百万吨。

1941年12月,美国参战。由于美国至英国的航线缺少足够的护航措施,这为德国的潜水战又开辟了新一轮有利可图的作战目标。1942年的前六个月里,德国的潜水战舰将美国的585艘海面战船击沉在了大西洋海底,其中还有许多仅仅是在开出美国海湾几英里的海面上就被击中。

1943年1月30日,已经晋升为海军上将的邓尼茨尽管从来不曾加入德国国家社会党(纳粹),却仍然就任德国海军总司令。除了要执行新的军事任务之外,他还要亲自带领日益壮大的德国潜艇部队去面对新的挑战。同时盟国的军队人数正在猛增,武器也更加先进,在陆战与海战方面都占据了优势。此时的雷达已经能够探测到潜水艇,同盟国还破解了德军的军事密码,发现了“狼群”潜水战舰的所在位置。

邓尼茨试图通过建立通气管系统(它能使潜艇不必浮出水面即可为其电池充电)和继续改进动力和鱼雷系统来抵消盟国的优势。然而这些改进已经微不足道也为时过晚了,1942年大西洋战争中几乎是横扫千军的德国潜水艇在1944年已经变得无力限制各国的海面战船。可是不管怎样,邓尼茨与他的德国潜水艇一直在坚持作战,他的398艘潜水艇直到战争的最后时刻仍在发挥着的作用。潜水战让德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们损失了超过32000海员和781艘潜水艇。

邓尼茨在德国的职责并没有随着潜艇部队和海军的没落而结束。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前夕曾留下遗嘱,指示由邓尼茨接替他来统领德国的全部军队。这位前潜水艇部队司令上任后立即展开努力与西方各国协商签订单独和平协议的行动,得以结束战争,以确保将未来的伤亡人数降到最小化,也可以为德国保留一些自主权。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5月7日,他与同盟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

邓尼茨德国领袖的空头衔维持了两个星期,5月22日,他以战犯的罪名被捕入狱。尽管邓尼茨从来不曾加入纳粹党,并且许多美国海军领导人证明他们自己也曾无限制的进行潜艇战,可邓尼茨还是被明确地指控为犯有威胁和平的战争罪。他与其他的德国战犯被判入狱十年,关押在施潘道监狱。刑满释放后,余生都隐居在汉堡。1980年12月24日,邓尼茨死于心脏病,享年89岁。他在十年牢狱生活中饱受失去两个儿子的痛苦,他们都在二战的海战中失去了生命。

希特勒唯一指定的继承者,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海军元帅;他是“狼群战术”的创始人;他曾是希特勒的继承者;他就是德国著名军事家——卡尔·邓尼茨。

1891年9月16日,在柏林近郊的一个小镇,卡尔·邓尼茨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小邓尼茨还有一个哥哥,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小邓尼茨4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为了让小邓尼茨日后能有所建树,父亲对他严格要求。

1910年,19岁的邓尼茨加入了德意志帝国海军,并在不久后考入海军军校。毕业后邓尼茨被派到海拉号巡洋舰上服役担任海军见习军官。在此期间,邓尼茨因表现出色,于是第二年,便被任命为一艘巡洋舰海军代理少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被派往了前线,并参与到了对俄作战当中。1918年2月,担任潜艇艇长期间,表现优异,曾率队击沉5艘运输船,并因此而获得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同年10月,邓尼茨在指挥潜艇执行任务时,被护航舰重创。并在不久后被英军俘虏,直到1920年才重返德国。

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不能拥有潜艇,甚至海军人数都不能超过1500人。直到1935年签署英德海军协定后,德国才重新已能拥有了潜艇部队。

1935年10月,邓尼茨晋升为上校,并重新回到潜艇部队服役。邓尼茨自回国后便全身心投入潜艇战术研究。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总结,邓尼茨独创了以多艘潜艇集结起来攻击敌军船队的“狼群战术”。但是,若要达到预计效果,至少需要300艘U型潜艇。为了将这种理论战术付诸实践,邓尼茨开始多方游说建设潜艇舰队。

1939年1月28日,邓尼茨晋升为海军准将和潜艇指挥官。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邓尼茨负责指挥的潜艇部队只有57艘U型潜艇。远远低于邓尼茨所设想的实战预期。

不顾邓尼茨的劝阻,希特勒命令邓尼茨指挥潜艇舰队与英国舰队直接交手。结果可想而知,虽击沉了英军的几艘战舰,但邓尼茨这边也损失不少潜艇,严重拖延了狼群战术的进展速度。

1940年,邓尼茨指挥潜艇部队给英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仅7月到10月之间,就击沉了英军149万吨的物资。邓尼茨也因领导有方而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1941年12月,德国对美宣战,邓尼茨先发制人,指挥U型潜艇在美国东岸袭击过往船只。在战争初期,给美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1942年年底,随着U型潜艇的供应量不断增加,邓尼茨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群狼战术”了,事实证明,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确实有效,总是能用微小的代价重创盟军的航运。导致英国的燃料和物资补给捉襟见肘。

由于邓尼茨指挥的U型潜艇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1943年1月,邓尼茨被任命为海军总指挥,并授予海军元帅军衔。

1943年,随着盟军船舰上配备了新式的雷达、反潜机和航空母舰,战局开始出现了扭转。虽然邓尼茨仍然对“狼群战术”信心满满,但是,效果已经大不如前,即便更换将帅指挥也效果甚微,最终,德军不得不放弃了狼群战术。

1945年4月,希特勒在柏林饮弹自尽。遵循他的遗言,任命邓尼茨接替他的位置,担任德意志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面对苏军兵临城下的局面,眼见和西方达成停战协议无望,为了减少民众的伤亡,邓尼茨安排了200万平民与30万士兵退至西方。

1945年5月,随着在柏林城破,邓尼茨等一众将领被英军俘虏。

1956年10月被释放回国。之后邓尼茨过起了平淡的隐居生活。直到1980年1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

纵观邓尼茨的一生,风云变幻而又充满传奇色彩。既经历过国防军最高统帅的无上荣耀,也体验过阶下囚的俘虏生活。抛开立场而言,他独到的战术思想和超前的军事理论,为世界军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邓尼茨为何被称为“水下魔王”?

卡尔·邓尼茨(1891~1980),海军元帅,纳粹德国潜艇部队奠基人。他创造出人称“狼群战术”的潜艇作战方式,在二战初期曾给英美等国的海上运输造成极大威胁,但在担任海军总司令期间盲目推行无限制潜艇战,令德国海军战绩平平。

名言妙语

作为标准的不是语言,而是行动。

一支部队即一个军人团体的精神上的团结愈紧密,它的战斗力就愈强大。

生平介绍

1891年9月16日,邓尼出生在柏林附近的小镇格林瑙。18岁的邓尼茨高中一毕业便参加了德国海军,先在“赫尔塔”号巡洋舰服役,后考入费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1912年毕业后,被任命为海军候补军官,在“布雷斯特”号巡洋舰服役。1914年,他随舰先后参加了在阿尔及利亚安纳巴港对正在上舰的法国登陆部队的突袭以及对俄国石油港和商船队的攻击。

1916年9月,邓尼茨回国并转入潜艇部队,从此与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任U-39号潜艇守望官。1918年2月,调任U-68号潜艇艇长。10月,邓尼茨因潜艇被击沉而被英军俘虏,从此意识到潜艇战要想取胜,就必须集中多艘潜艇协同作战。

一战结束后,邓尼茨回国仍在海军服役。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军拥有潜艇部队,他曾任鱼雷艇上尉艇长,后在波罗的海海军军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1928年晋升海军少校后,出任第四潜艇队司令。1933年晋升为海军中校,凋任“埃姆登”号训练巡洋舰舰长。

希特勒上台后即开始重整军备,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6月,英德签订海军协定,德国立即公开组建潜艇部队。10月,邓尼茨担任“韦迪根”潜艇队司令,后又被任命为海军总部中的“首席潜艇官”,并晋升为海军上校。为了加强潜艇攻击的战术效能,他试验采用了统一指挥、结群作战的新战术,即“狼群战术”。

1939年1月,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向希特勒提出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Z计划”,邓尼茨坚决反对,要求扩充仅有57艘的潜艇数量。在他的力争下,希特勒放弃了“Z计划”,并在12月批准了“限定海军造船计划”,规定在1941年底前建造392艘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因潜艇数量不足,邓尼茨只得实施“小群战术”,由3~5艘潜艇组成的编队在某一艇长的直接指挥下作战。尽管如此,邓尼茨的潜艇还是发挥了惊人的作用,在短短不到2年时间内,共击沉英国各种昭只611艘,总吨位为260万吨,给英国带来了极为惨重的损失。邓尼茨因此于1939年10月晋升为海军少将,次年又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1年春,盟军加强护航和反潜措施(如反潜舰、装有定向器的飞机),使德国的攻击受挫。但邓尼茨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由于指挥得当,邓尼茨的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了浩劫。1941年4~12月,共击沉盟军325艘运输船,总吨位约158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1942年,每月击沉盟军商船近97艘,总吨位达5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商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击沉击伤盟军军舰115艘。

1943年1月,雷德尔海军元帅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严重分歧而辞职。邓尼茨继任海军总司令,并晋升为海军元帅。然而,随着英美强大的护航舰队的建立,严密的空中、海上监视网的形成,特别是用于反潜作战的新型雷达和新型深水炸弹投入实战,德国潜艇受损数量不断增多。而且,邓尼茨当上海军总司令后,把一系列战役指挥得糟糕透顶,这多半是由于他片面强调潜艇战,而低估、忽视其他舰种作战和协同作战的结果。

1945年4月,纳粹德国濒临寿终正寝,内部分崩离析,但邓尼茨表示一如既往效忠希特勒。4月20日,希特勒任命邓尼茨为北部德军总司令。4月30日,希特勒在自杀前,指定他继任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邓尼茨立即通过广播发表文告,妄图号召军民在东线继续负隅顽抗。1945年5月8日,邓尼茨不得不签署文件,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潜艇部队则根据邓尼茨从前制定的“彩虹计划”,将224艘已上浮的潜艇全部凿沉。

5月23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受审,并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被判处了10年徒刑。1956年10月,他刑满获释后,定居奥尔良,但仍是顽固不化的纳粹分子。1980年10月24日,邓尼茨病逝于汉堡附近的奥米勒村。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十年和二十天》、《我风云变幻的一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等。

经典战役

二战初期,希特勒虽一再下令扩充海军,但德国海军实力比英国还是差得多。因此,在1939~1942年间,德国主要是以潜艇袭击英国的舰只、货船和商船。为此,邓尼茨专门制定了“狼群战术”。

1940年7月12日,邓尼茨指挥德国潜艇第一次正式使用“狼群”战术,成功袭击了大西洋上的一支英国小型护航编队。首次使用“狼群”战术就大获全胜,邓尼茨心中十分得意。于是,在此后几个月,“狼群”在大西洋接连展开了几场大规模的血腥屠杀。

1940年9月,德军截获了一份无线电报,提前好几天获悉一支来自北美的运输队与英国本土护航兵力的会合地点。机会难得,邓尼茨立刻派川4艘潜艇,在大西洋边缘护航船队的必经之地设下埋伏。9月10日,盟国船队果然如期而至。等候多时的德国潜艇仿佛饥饿的狼群突然见到了猎物,立即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这一天虽然海上巨浪滔天,最高风力达到8级,给潜艇的攻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潜艇仍然一举击沉了5艘英国商船,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10天后,参加此次行动的潜艇之一又发现丁另一群猎物——一支来自北美的英国护航运输队。由于此时该艇的鱼雷已经用完,艇长立即通知了附近的几艘潜艇。9月21日至22日夜,5艘德国潜艇对这支毫无防备的运输队发起猛烈攻击,共击沉商船11艘,击伤1艘。要不是各艇鱼雷均已耗尽,战果恐怕还不止这些。

如果说“狼群”战术在9月份获得了初步成功的话,那么到了10月份,其战果可就称得上“辉煌”了。1940年10月中下旬,邓尼茨指挥“狼群”在大两洋上接连对编号SC-7和HX-79的两支盟国护航运输队发动凶猛的攻击,致使盟国商船损失惨重。

SC-7是一支由34艘舰船组成的慢速护航运输队,其中商船30艘,护卫舰4艘。该运输队出发后一路小心航行,于16日晚到达了北大西洋的洛卡尔沙洲附近海域。由于实行了灯火管制,海上一片漆黑,只有一个个黑乎乎的船影在缓缓地朝前移动。

眼看已经顺利地走过了一半航程,运输队多少有些松懈,船员们大都进入了梦乡。然而他们没想到,船队正一步步地陷入“狼群”布置的天罗地网中。

U-48号潜艇第一个发现了猎物,SC-7的航向正对着“狼群”的巡逻线,对潜艇发动攻击十分有利。邓尼茨一边命令U-48号潜艇艇长克勒继续与船队保持接触,一边下令在洛卡尔沙洲附近海域巡逻的另外5艘潜艇迅速向目标靠拢。

当夜,SC-7船队发现了U-48号,于是派出一艘护卫舰前去追击。U-48号急忙下潜躲避,逃过了护卫舰的攻击。此事并没有引起盟国运输队的注意,因而偶尔与单艘潜艇遭遇也是常有的事,不足为怪,但没料到它不过是“狼群”中的一只“海狼”而已,真正的威胁还在后面呢。

18日,“狼群”全部进入阵位,迎着护航运输队驶来的方向弧形排列,只等夜幕降临,便可以大肆攻击了。晚上8点刚过,U-48第一个发起了攻击。它只用2枚鱼雷就把一艘商船送入了海底。盟国运输队此时才意识到危险来临,不由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4艘护卫舰忙着搜寻肇事的德国潜艇,其余的商船都忙着躲避潜艇的攻击,自顾不暇,整个船队阵脚大乱。

“海狼”们见状大喜,纷纷闯入船队,如入无入之境,疯狂地往来冲杀,只见一艘艘盟国商船爆炸沉没。经过一夜厮杀,17艘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SC-7船队损失过半,幸亏黎明的到来拯救了其余的商船。商船在白天是安全的,潜艇害怕护卫舰的攻击,一般都躲在水下。“狼群”虽意犹未尽,但明白不会再有机会对SC-7船队实施攻击,只好悻悻地离去。

可是,离开遭受重创的SC-7船队不久,“狼群”又兴奋起来了,因为它们接到邓尼茨的命令:鱼雷尚未用完的潜艇重进入阵位,准备攻击另一支盟军船队——HX-79高速护航运输队。

U-47号潜艇首先发现了HX-79船队。经验丰富的艇长普林并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而是紧紧地尾随其后,不断地向指挥部报告船队的位置,在近40小时的追踪后,终于把其他“海狼”引来了。

HX-79船队由45艘舰船组成。其中有商船35艘,护卫舰10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1艘,驱潜快艇4艘,另有3艘武装的拖网渔船。强大的护航力量再加上较高的航速,使英国人对这批物资的安全运达信心十足。可没料到,HX-79船队早就被邓尼茨的“狼群”给盯上了。

19日晚,“狼群”全部进入攻击阵位,它们接连两夜对HX-79发起了猛攻。HX-79护卫力量虽强,却也难敌黑夜中“狼群”的疯狂攻击。潜艇总是避开护航舰艇,专找手无寸铁的商船进行袭击。结果,HX-79护航运输队共有12艘商船被击沉,2艘遭重创,损失不比SC-7小多少。

“狼群”再一次大获全胜。战斗结束后,邓尼茨亲自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们”,对这些优秀的潜艇军官所立下的战功倍加赞誉。当然,他更对自己的“狼群”战术终于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洋洋得意。

人物点评

邓尼茨是位才华横溢的潜艇战专家。他对潜艇充满了教徒般的虔诚和热爱,对海员们也给予了真切的关怀和体恤。他创造的“狼群战术”把潜艇作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同盟国特别是英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难怪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对我来说,这方面的战斗,要比英伦本岛的空中决战更加令人担心。”作为潜艇司令官,邓尼茨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将领,而且其精心打造的德国潜艇部队所具有的战斗精神和协作意识,依然值得当代军队学习和借鉴。然而,作为海军总司令,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失败者。他具有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和独到的战术思想,但缺乏很深的海军学术造诣和战略运筹能力。他为人狡诈,颇有野心,是法西斯主义的狂热鼓吹者。正是由于他在潜艇指挥上的突出才能和对希特勒的忠贞不贰,才使他爬上了海军以至纳粹德国的最高宝座。

悲哉,壮哉!—二战风云人物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在二战风云人物的排行榜上,不写他肯定是不完整的;写他又不知如何着墨。因为是他在希特勒的反人类滔天恶行中,助肘为虐,推波助澜,无疑对盟国、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犯下了弥天大罪。但单从纯军事和军人的角度讲,他是“深海狼王”,是他创造和运用的“群狼战术”,在二战中名噪一时,让盟军闻之胆寒。他是公认的军事奇才,或许他错生了国度,否则他一定是另一种彪炳千秋的人生。他就是二战期间德国的著名将领,德国总统、国防军最高统帅、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悲哉,壮哉!

如果一个人在充满阳光的大道上,向着已经看得见的目标前行,哪怕再遥远,他也容易坚持,那是眼前的目标给他的动力和毅力;如果一个人在黑暗与迷茫中,在未知的世界里仍然坚定前行,那一定是他心中远大的理想为他坚定了决心与意志,卡尔·邓尼茨就是这样拥有远大理想的人。

1891年9月16日,卡尔·邓尼茨生于德国柏林近郊小镇格林瑙,1910年4月邓尼茨高中毕业后,便参加德国海军,任帝国舰队汉莎号巡洋舰见习水手;1912年秋任布雷斯劳巡洋舰海军候补军官。

即使是现在都不难想像,潜艇因生活环境恶劣、安全性差等固有的特点,通常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既神秘又恐惧,因而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到潜艇上工作,特别是早期的潜艇。但邓尼茨例外,他偏偏爱上了潜艇,志在深海建功。1916年10月,他志愿加入潜艇部队,并在一战中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艇长,1918年10月在袭击了一只英国商船队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他开始研究新的潜艇战术,即“狼群战术”,1920年返回德国。

按战败时的协约规定,这时德国的舰艇已被协约国瓜分,或惨遭解体,德国海军已经名存实亡。经历了战争的惨烈和战俘的生活,面对奄奄一息的德国海军,很多人选择离开了部队。可邓尼茨却毅然决然地再次加入了海军,而且坚信:“我们不久就会有潜艇!”这在满目疮痍、一派凋零破败景象的当时,有此行为和信念,已是非常之举,其骨子里透出的职业军人特有的坚毅、勇气,甚至天生的杀气不言自现。回到海军后,邓尼茨继续倾心尽力研究潜艇战术,训练潜艇人员,致力复苏德国潜艇力量。

二战开始后,他运用他发明的“狼群战术”,仅1939年9月—1943年5月,被德军潜艇击沉的

盟军舰船就达2491艘,总吨位为12727910吨,可谓战绩辉煌。

奇袭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与胆识,需要“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这既是邓尼茨的一贯追求,也是他一贯的指挥艺术与风格,更是形成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指挥艺术最高成就的重要因素。奇袭斯卡帕湾就是他这种指挥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

斯卡帕湾是英国海军本土舰队最重要的锚地,英军防守十分严密,在斯卡帕湾的7个入口中,有6个设有重兵把守,并密布防潜网和水雷;第7个入口则非常狭窄,水流湍急,且一战时在关键航道沉有3条旧船,基本难以通航。人们普遍认为,任何企图突破斯卡帕湾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是九死一生。但邓尼茨却偏偏不放下这一念头,一直设想让一艘潜艇突入斯卡帕湾给英军以沉重一击。

经过缜密的筹划,他亲自挑选了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艇长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执行这一任务。这是一个在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方案,但邓尼茨不仅想了,而且坚决地施行。普里恩上尉和他的U-47号艇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克服了种种困难,在 1939年的10月8日离开德国的基尔港,于10月14日午夜0时27分奇迹般地驶进了斯卡帕湾,并将停泊在港湾的排水量为29000吨的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击沉,致使舰上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第二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布拉格若夫少将在内的24名军官和809名水兵丧生。10月17日上午11时,U-47顺利返回德国威廉港。

当天下午,全体艇员乘飞机飞往柏林,受到希特勒的亲自接见并共进晚餐。此次行动为德国海军赢得了荣誉,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也堪称典范,被希特勒称为:“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作战 历史 上最为引以为豪的战绩。”这无疑是邓尼茨指挥艺术的胜利,是他“最为大胆与强烈的进取心”的一次生动而成功的实践。

准备打仗、打胜仗是军人的责任与追求,思战谋战、研战练战则是指挥员的天职,更是一名指挥员成长为高级将领的必备素养和品质。只有敢打仗并勇于和能够打胜仗的人,才佩戴上那金光闪闪的将星。从这个标准来衡量,邓尼茨是无愧的、合格的,他从入伍那天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人。

一战中他被英军俘虏,监狱的生活不仅没有让他绝望、悲观,反而使他静下心来思考完善他的潜艇战,经过近10个多月的苦思冥想,他形成了“狼群战术”——这个被后来证明十分有效的作战概念。出狱后,他回到部队继续丰富和实践他的想法。1935年7月,邓尼茨被任命为仅有3艘作战潜艇的韦迪根潜艇作战支队支队长。尽管力量如此弱小,但却成了他的大舞台、大天地,在上级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他很快提出了一整套的训练方案并付之实施。这些训练严格地按实战要求,在各种气象环境和广阔的海域进行,邓尼茨和另一名参加过战斗的教官,在海上从一艘潜艇登上另一艘潜艇,亲自为艇员们讲授攻击战术和操艇技巧,使艇员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激励,有力地推动了潜艇支队的建设,邓尼茨本人也得到了迅速成长。

韦迪根潜艇支队第一年训练结束后,1936年秋邓尼茨担任了潜艇部队司令。这使他如鱼得水,得以施展实践他倾尽心力研究的潜艇战成果——“狼群战术”,也可在更大的舞台上宣传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性。直至1939年9月二战爆发,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经过无数次的演练逐步成熟。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惟潜艇屡建奇功,战绩赫赫,应该说这首先得益于潜艇部队长期近于苛刻的、方法正确的实战训练,而邓尼茨功不可没。

看得远、想得前,即战略眼光与前瞻思维贯穿于邓尼茨整个军事生涯,形成了他军旅人生的一道独特风景,也为他黯淡悲催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冷峻而光鲜的色彩。纵观邓尼茨的一生,应该说他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的人,有很多事情都为此做了说明。

早在1937年,邓尼茨就敏锐地注意到,虽然英德两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但英国绝不会对德国的强大无动于衷,不久一定会爆发战争,必须未雨绸缪。因此,他一边迫不及待地再三向上级请求加速潜艇部队的建设,一边开始高强度的潜艇训练,并把训练安排在他设想的未来战场的公海上。

1939年6月邓尼茨请求海军司令向希特勒报告,他和他的军官们担心不久可能会和英国发生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潜艇将担负重要责任。7月22日,海军司令传达了希特勒的答复,他将设法决不同英国发生战争。尽管如此,邓尼茨的担心仍然没有消除。在总司令讲话后,他告诫他的军官们:“有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无论何时爆发战争,英国一定站在敌人一边,对此你们思想上要有所准备。”9月4日,即在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次日,他对他的下属军官们说:“你们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场战争!你们要清醒地看到,战争将是长期的,可能要持续7年,如果战争以打成平局告终,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邓尼茨的清醒和冷静不仅表现在二战爆发的初期,即使在1940年夏天德国完胜法国,举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普遍认为英德战争也会马上结束时,他仍然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认为对英国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要求所属人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幸而言中,后来 历史 的发展毫无二致地证明了邓尼茨判断的准确性。

纵观邓尼茨从士兵到将军、元帅、总统的一生,就其成长历程来说,他还是具有典型的军人特质:正直、血性,也不乏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他不是靠阿谀奉承,而是靠自己的本领、靠能力实绩一步一步走上来的。

早在一战前,邓尼茨在布雷劳恩任年青的军官时,他所服役的军舰曾作为“护卫舰”护送皇帝到科孚岛休养。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很多的机会和皇室贵族接触,但他一直保持分寸,恪尽本分,从不刻意去巴结权贵,其人格反而得到了贵族们的尊重。他的这种人格保持了一生,也让他受益终生。

邓尼茨的“血性”突出表现在战斗中的绝决,在绝望中的坚持,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的挣扎。这贯穿于二战始终,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起,邓尼茨就十分清楚德国的潜艇兵力较之对手微弱到什么程度,但是人们看到了他始终以进攻的姿态坚持到了最后!为国家而战,他用坚定的信念与行动对军人的定义做了最好的诠释。应该说他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有着军人内心深处特有的良知。在对待德国发生的臭名昭著的“水晶之夜”排犹事件的态度上,他自己坦承:“对于迫害犹太人的一些骚乱事件,我们这些军官们毅然表示反对。在1938年11月9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我的上级——伯姆海军将军那里,并对他说,这种事件必将遭到主持正义的全体军官的一致反对。我请求他把这一意见转达给予海军总司令,使总司令就这次暴行向国家领导申诉时,肯定会像我所估计的那样得到前线的支持……”当时他还仅仅是一名海军潜艇部队的上校指挥官。

1942年1月,为了打击盟国的海运,希特勒曾提出要对沉船的幸运者也进行打击,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就受到邓尼茨和海军司令雷德尔的一起抵制。事后邓尼茨曾回忆说:“向沉船幸存者开火是一种有悖战争伦理的事情,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禁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忠于元首,但又不惟命是从,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1943年2月26日,也就是在他刚就任海军总司令不久,他就对希特勒关于拆毁大型军舰的建议提出反对意见,让希特勒龙颜大怒……这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他出身潜艇军官,于公于私大家都认为他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但邓尼茨就是邓尼茨,他不会从一己之私利出发,也不会为自己的乌纱帽而去做违心的事。类似这样触怒龙颜的事还有多起,从中似乎多少可以让人窥见他的人格和内心的良知。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杰出人才尤其如此。国家兴则个人兴,国家衰则个人衰。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孕育出伟大的民族。国家的机遇,就是个人的机遇。国家偏离正常轨道,个人必然走上悲哀的命运。和平与进步永远是人类 社会 的主题,正义的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正义的事业,他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当然人生天定,一个人不能选择国家,但可以选择人生。假如邓尼茨不是从军从政,而是选择做一个技术人员,他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 历史 没有假设,不管怎么说邓尼茨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海军将领。他充满悲剧的一生,悲哉,壮哉!

邓尼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邓尼茨回忆录、邓尼茨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